第十二章 古城徐州(1 / 3)

巡航 秋叶_2021 2051 字 2022-11-14

八王之乱的第一阶段,妖后贾南风一手策划,从元康元年(291年)三月,秘密派人与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联络,要他们带兵进京,协助自己杀了独揽朝政大权的辅政大臣外戚杨骏。杨骏被杀后,朝政大权由汝南王司马亮与元老大臣卫瓘共同执掌。楚王司马玮因杀杨骏有功被委任卫将军兼领北军中侯,贾皇后的亲戚也担任了要职。但各人之间还是勾心斗角。贾皇后对未能独揽大权也极为不满。当年六月,她又以晋惠帝名义下密诏使楚王司马玮杀了汝南王司马亮与卫瓘。在妖后贾南风的一手策划下,短短三个月中,两个辅政大臣杨骏、卫瓘被杀,两个藩王司马亮、司马玮丧命。至此,朝政大权被贾皇后掌控,她的亲戚党羽,如其族兄贾模、内侄贾谧、堂舅郭彰这些亲党,多被委以重任。贾皇后还起用当时名士、伐吴之功臣张华为司空,出身魏晋士族河东裴氏的裴頠为尚书仆射,同样出身"河东裴氏"的名士裴楷为中书令,"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为司徒。由此往后西晋王朝有过八年的短暂的平稳过渡时期。

晋代的徐州古城地图三面为汴水和泗水环绕,仅余南城可与外界交通。汴水,在古代亦称汳水和获水,自河南开封城西北,向东南流经陈留、杞县东、宁陵县北、商丘、虞城县西南、安徽砀山县、萧县,至江苏徐州城北流过,继续向东汇入泗水。泗水,发源于山东省蒙山的泗水县东临泉一带,向西流经曲阜、济宁、鱼台,然后折向东南,流至北沙河(即南梁水),入江苏省沛县境内,自沛县故城南隅继续东南,流经古留县(留城)、诧城、秦梁洪,继续向南至徐州市区庆云桥一带,其西有汴水汇入,两条大河在徐州市区交汇,史称“汴泗交汇”。泗水又名清水是晋代时期黄淮之间最大的南北流向的水系。泗水发源于鲁南泗水县东陪尾山之阳。向西南流经曲阜、兖州至鱼台(谷庭)。西支源被称之为菏水,自定陶东北的菏泽分济水东流,过金乡至鱼台(谷庭)与东支的清水汇流形成泗水向南经沛县至徐州(彭城)再转向东南。经过吕梁(铜山县吕梁镇)、下邳、宿迁(下相)注入淮河。

在秦汉时期黄河、泗水、淮河和长江被称为四渎。泗水是唯一南北走向的大型天然河流。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南北水上交通运输的通道。徐州(彭城)居于泗水中心枢纽位置。古徐州城墙经楚王项羽和两汉楚王、彭城王建都达四百余年之久。奠定了其坚固的城防基础。汴水、泗水两条大型河流环绕东西北三面,再加上高大牢固的城墙防御体系。在其后的东晋南、北朝时期。历经战乱。却从来未被攻破过。三国时期曹魏数十万大军,伙同大耳儿刘备将“马中赤兔,人中吕布”困于徐州久攻不下,花费大量人力决堤使用泗水淹城亦未能奏效,最后还是利用守城将士军心不稳,有人暗中投降才生擒吕布。

汴水与泗水是中国境内的两条著名大河,在中国的水系版图上绝非一般的河流可比。在古代历史上,汴水与泗水这两大干河是国家的重要的水利航道,西汉时期至王莽新朝(即公元前206年至公元9年),汴泗两河均为国家水利运输大动脉。隋朝开挖京杭大运河时期,泗水河部分河段,被改建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西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黄河决溢,这是史上有记载以来首次黄河侵入泗水的记录,黄河数次夺泗入淮流入南黄海。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在河南省濮阳县瓠子大堤决溢,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黄河在河南省滑县决溢,向东泛滥于河南省濮阳县、范县、山东省菏泽、巨野县等地,然后漫流至泗水,进入到徐州境内。同年秋,黄河在开封决溢,咸平三年(1000年),黄河在山东郓城县决溢,淹没巨野县,向东南流入泗水。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为避黄河之险,开掘了自山东微山县夏镇李家口至韩庄湖口,经邳州的泇运河,至此,徐州东部和北部的泗水河道逐渐被淤塞,主河道废止。市区以南的泗水河段因黄河改道,河床逐年加高,演变成了高出地面6.7米的悬河,故黄河故道再无航运功能。

汴泗交汇之处,地势险要,万寨港是由泗水改建的京杭大运河上镶嵌的一颗明珠。当年此处,千舸竟发,万帆越过,南来北往,东拓西进,无不由此而过。此地,历来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唐朝的韩愈、白居易都曾经留下过有关此地的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与徐州渊缘更深。白居易之父白季庚,曾任彭城县令,后来升任徐州别驾,白居易9岁随父迁居,居徐23年,他写有著名的《长相思》二首,诗曰:

《长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古城徐州有四座城门,分别居于东南西北。宽阔的汴水自古城徐州城西南向北再向东与自北向南的泗水交汇。如今徐州的古城墙位于徐州市内的快哉亭公园之处,也就是在建国路以北的东西向沿线、一道人工开挖的护城河沿着古城墙以南与城西的汴水,和城东的泗水连连,形成环绕徐州古城的护城河水系,恰好将这一座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围在其中。只有城南为一片陆地,可供通行。在晋代的古城徐州,城南并无云龙湖,只有一条护城河。后因黄河改道占汴夺泗,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