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八章 古物陈列所(2 / 3)

还是属于溥仪小朝廷所有。

不过也说不上太大的遗憾,因为宝贝要是在外廷,可能八国联军侵入故宫时就会都带走,——这帮人可是真正的土匪。

民国成立后,政府明白很多人都想进紫禁城瞧瞧,所以一直在筹备把外廷搞成博物馆。

正好北边的承德在进入民国后一直发生热河行宫文物被盗的现象,震动了整个古玩界。

迫于舆论压力,民国决定把东西都运到故宫保管。

虽然只是个行宫,但避暑山庄收藏的好东西属实不少,费时一年,分七次才将1949箱又1877件共计余件家具、陈设、铜器、玉器、书画、钟表、书籍、毡毯及其他杂物(其中还包括43只活鹿)运到北京,所幸均告无恙。

民国政府还找古董商专门估了价,计约350万元,未付价之前,这些古物暂作皇室出借民国之用。

东西有了,在内务部部长朱启钤的主持,以及张謇等人的支持下,外加美国庚子退款拨付的20万元,故宫中的古物陈列所终于建好,神秘的紫禁城从此向公众打开了厚重的大门。

这是中国第一座国家意义的博物馆,按说以紫禁城的名气,仅仅开放就足以成为热搜第一,不过故宫的第一次开放似乎名气不太大。

可能是因为大清刚没了仅三年,北洋政府在这件事上做得相对低调,不愿搞坟头蹦迪的操作,只把门票给了机关单位,没大肆宣传,避免刺激到内廷后宫居住着的逊清皇室。

(十几年后,故宫博物院成立就直接是先斩后奏了,广为宣传,以迫使北洋政府及清室遗老承认既成事实。)

鲁迅作为教育部高级官员,才能第一时间拿到门票。

李谕正好陪他去转转,顺便叫上吕碧城,她一直很想进紫禁城看看什么是传言中的“金銮殿”。

路上,李谕随口问道:“周兄弟最近有没有搞搞写作什么的?”

“没有,”鲁迅说,“我现在正在看佛经,研究《瑜伽师地论》。”

“玄奘西游带回来的那套经书?”李谕问道。

“没错,”鲁迅说,“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我发现释迦牟尼的确称得上一位哲人,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大哲!”

李谕说:“研究古典哲学,似乎佛经远远不够。”

“我明白,”鲁迅说,“佛教和孔教一样,都已经死亡,永不会复活。”

李谕说:“现在康南海先生还在谋划着孔教呢。”

鲁迅嗤之以鼻:“作秀而已。对我而言,佛经只当作人类思想发展的史料看,借以研究其人生观罢了。”

李谕笑道:“别人读佛经,容易趋于消极,而你却能超然于外。”

鲁迅说:“那当然,毕竟我信仰的也是科学,而非宗教。”

来到故宫后,李谕看到人不多。此后一段时间人也不会多,因为古物陈列所的门票价格订得非常高,在三大殿全部开放后,想要买能逛全三大殿的联票,需要两块多大洋。

洋人则需要3美元多。

这个价格远超颐和园的门票价格,普通人根本负担不起。

进入故宫后,李谕见到了朱启钤以及德国设计师罗克格。

就是这个德国人的建筑公司设计了武英殿的改造工程,将武英殿、敬思殿改建为陈列室,并建过廊将两殿连接成工字形。(此后文华殿的改造是两家国内公司。)

罗克格递上一张名片:“尊敬的李谕先生,将来如果您需要进行建筑设计,可以随时与我联系,我尤其擅长中西合璧的设计模式。”

在梁思成之前,国内成名的建筑师相当少,基本是外籍设计师为主,而像罗克格一样想着融会中国元素的并不多。

所以罗克格受到了上流社会的高度认可,他本人又善于交际,与隆裕太后、摄政王载沣、袁世凯、曹汝霖、张作霖等人都有密切的业务往来。

隆裕太后曾经还找他搞了储秀宫的提升设计项目。

当然他最出名的还是正阳门改造工程,毕竟北京的火车站就在正阳门外。

李谕收好名片:“如果我有相关的内装设计需求,一定会找阁下。”

罗克格高兴道:“能为两获诺贝尔奖的院士先生效劳是本人的荣幸,只可惜过段时间我可能会应征前往青岛。”

李谕问:“青岛?”

罗克格说:“是的,日本人对德国宣战了,报纸上都在议论青岛的安危。”

一个月以前,《申报》等报纸便察觉到中国会卷入战争,发表社评,劝诫民国政府不要忽视世界大战的影响。

德国人也预估到了日本会对自己下手,虽然德国像沙俄运营旅顺一样搞了严密的防御火力,但主力终归都调走了,整个青岛只有不到四千德军,其中一千多还是预备役,无力抵抗。

所以德国一开始就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