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 章(1 / 2)

县试第一场后,还需要三四天的时间,才会放榜。

这两日,孟予疏没去学堂,大多时间都会来找孟老太爷,探讨县试所考内容。

两人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孟钰秋大致把孟予疏这次县试了解了个大概。

大夏虽然是一个架空的朝代,但是考试的题目类型和她以往了解的差不太多,而孟予疏这次考试,不能说有什么亮点,但也没有太大的缺点。

只能说是中庸,按照她名义上的师父的话来讲,能不能过,多半看主考官的性格以及这批学生的质量。

完成上午的学时后,孟老太爷让仆从备膳。

孟予疏收拾完书卷,递给旁从小厮。

“祖父,娘说让我带六弟回去吃午饭,我们就不打扰您了。”

孟老太爷双眼半阖,大概知道是怎么回事,是因为钰哥儿那天早晨帮了他们。

“去吧,下午记得回来。”

兄弟之间多走动,也是好事。

孟予疏沉默了一下,第一次在祖父跟前要人,还是有点心怯的。

“祖父……下午我们大概不回来了”,他顺带将孟钰秋的纸笔收好,“明天……大概也来不了。”

孟老太爷眼睛睁开了,谁也不能打扰他孙儿学习,这不是耽误钰哥儿吗?人生能有几个一岁半。

他语重心长地道:“予疏,县试还没结束,不可懈怠。”

孟予疏:“不是这样的祖父,我表哥来了江南,娘邀他过来,想让我和六弟多学学他是怎么读书的。”

“京城那个六小君子之一?”孟老太爷语气缓和了些,王氏娘家那个小辈他也有所耳闻,文章确实不错。

“那便去吧”,孟老太爷还特意嘱咐孟钰秋,“钰哥儿过去也认认人,要是实在难受,就回祖父这儿。”

孟钰秋还没反应过来,人就已经被安排好了。

三头身,没人权!

她只得和老太爷告别后,迈着小腿跟上孟予疏。

两个小辈走了,孟老太爷还是不放心。

让钰哥儿与小辈交好,是拓展人脉,也是让她多学学人家的文才,但他的钰哥儿才那么大丁点儿,要是王家小辈心高气傲的,欺负钰哥儿一个小孩怎么办。

“去吩咐李管家,多留意大房那边,六少爷要是出了什么问题,立刻来找我。”

——

王氏这儿的竹溪院里,用过午膳后,王氏便借口离开,留下三个不大不小的孩子坐在一块。

氛围有些尴尬,三人之间,彼此都不太熟悉。

还是午膳时经由王氏的介绍,孟钰秋才知道这个人是王沂,六小君子之一,在原书里,描述他文若观潮,初见不显,后觉澎湃,是一个文风张扬的人。

没想到本人倒是很文静,是个社恐吧。

“在下王沂,字临危。”虽是有了王氏的介绍,但为了礼貌,即使是面对两个小孩子,王沂还是庄重的介绍了自己。

“在下孟予疏,还未有字”,孟予疏有样学样,跟着自我介绍,但又徒感生疏,于是硬生生加了一句,“在下是你表弟。”

说完,两人再次陷入沉默,齐齐低头,把目光移向孟钰秋。

备受瞩目的孟钰秋此刻有些想笑,眉毛拧了个“八”字,这俩人是表兄弟吧?怎么比她还不熟。

“我叫孟钰秋,因为在秋天出生,谐音遇到秋天”,短小的孟钰秋试图活跃气氛,“伯母说让我们多向这位哥哥求教,所以我们要学什么呀?”

卷王秋秋,不放下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

在来之前,姑母王氏便已经将情况告知王沂:孟钰秋,孟家最受宠的二房生下的最受老太爷喜欢的孙子。

他原以为,被宠惯了的小孩会很不好对付,就像他家那些淘气小孩一样。

但今日一见,孟钰秋举止有礼,来了陌生的地方也并不吵闹,甚至还能主动缓和气氛,并且方式正确,简直是大家的梦中情孩。

王沂不由得对孟家肃然起敬,孟家虽然落没,但家风仍在,教出来的孩子一看便是大有作为。

“担不起求教两字,临危不过是年长些,经验足些”,说道擅长的领域,王沂紧握的双手得以放松,“我先看看两位弟弟学得如何。”

他先是问了孟予疏对于四书五经的理解,又列举了几首诗,让孟予疏赏析。八岁的人了,单会背书是绝对不行的。

一柱香过后,王沂大致了解了。

“予疏基本功扎实,但对于书本的领悟,还是太过于浅显。”王沂想了想这次带来的书,似乎是有这么几本用得上的。

“我这次来江南,带了些自己标注的书,若是表弟不嫌弃,我明日派人给你送来。”

予疏这里处理完,王沂面对只有一个板凳高的孟钰秋时,不免犯了难。

姑母有意让他多教教这个小孩,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