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镜堂中悬(1 / 3)

长安策 翊倾 2283 字 8个月前

不论是抚仙楼对面的茶楼还是大理寺狱,今夜都灯火通明,所以人力全都用上了,甚至还从刑部借调了不少长于审讯的官员狱吏过来协同审问邹老十等人。

这些官员都不知审了多少疑犯,对邹老十这样的人再了解不过,没有实打实的证据根本不会开口,宁泽又再三嘱咐了不许用刑,以免落了严刑逼供屈打成招的口舌,故他们秉明了宁泽,只派一二官员与邹老十及其亲信耗着,若是能问出些什么自然是好的,倘若是不能,也不太过于浪费人手和时间,主要审问的则是那些知道一些,但又不完全了解内情之人,从他们口中获取些消息,好审问邹老十。

宁泽亲自坐镇大理寺狱,他也是在大理寺任过职的,对这大理寺狱自然也熟悉。为了不打扰一众人审问案犯,宁泽便只在正堂坐着,接着翻阅着案卷。

大理寺狱的正堂悬挂着一面铜镜,镜面锃亮,反射着烛火光芒。大理寺的官员们似乎都对这面铜镜格外敬畏,路过时总会怀着敬仰的眼神看着这面铜镜,仿佛举头三尺有神明,让他们不得不严明查案。

相较于这边灯火通明的繁忙,昌王府西角门前的繁忙则更见不得光一些。整条街清了个干净,时不时有人抬着一乘小轿从门前路过,确定四下无人后,方才从角门入了王府内。谭宗顺在仪门前下了轿子,见此处早就停着好几乘轿子,便问前来迎接的管家道:“各位大人都已到了?”

管家一边熟练地给谭宗顺引着路,一面答道:“是了,各位大人都已经在西花厅里坐定了,只差谭尚书您了。”

谭宗顺点头,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从外面看,西花厅早就灭了灯,空无一人的样子,管家领着谭宗顺从后面进去,从袖管子里摸出火折子,借着火光摸到了多宝格上面的机簧,他打开机簧,便听见北边的墙一阵响动。管家熟练地摸到了北边墙上的暗门,轻轻一推,便看见门后的小厅此刻正灯火辉煌,坐满了人。

昌王坐在主座上,正拿盖子一下又一下地拨着手中茶碗中的茶,虽然看起来悠闲自在,可谭宗顺看得出,他已带了些不烦躁的意味,座上他人也不敢出声,俱是一副在深思的样子。谭宗顺见状赶忙跪地请罪道:“臣到迟了,还请殿下恕罪。”

昌王放下了手中的茶碗,露出了一个满不在乎的笑容,道:“不必如此,你并未来迟,是本王恐诸位来的时间太过密集,惹人怀疑,故让人错开去接你们,谭尚书到的迟不过是因为本王派去接你的人去的本来就迟罢了。你快起来入座吧。”

谭宗顺又叩头道了谢,方才起身入了座。

“既然诸位都到齐了,那本王就开门见山了。今夜请诸位过府,主要就是为了抚仙楼一事。本王知道,诸位在抚仙楼都是有着股的,此番抚仙楼倒塌,定然都损失不小。敢问诸位,这抚仙楼倒了,诸位以为下一步该如何做呢?”昌王道。

赵熙仍旧是老模样,急慌慌就开了口:“他奶奶个腿的,殿下,臣以为不如先把这抚仙楼到底怎么塌的弄清楚才好。抚仙楼建的时候下了不小的功夫,怎么也不会像现在这样,跟纸糊的一样说塌就塌。他娘的这后面一定有人搞鬼,老子不能吃这么个闷亏,一定要那个鸟人给老子的还回来。”

这话说的带了不少污言秽语,满座官员听了无不皱眉。

昌王也有些许不悦,手中茶碗的盖子一下又一下地磕在茶碗上发出清脆的响声:“本王知赵枢密心中愤懑,但还是请赵枢密慎言。”

一时间屋内安静了,并没有人敢出声。

户部侍郎裴韫见气氛尴尬,便出来打圆场道:“各位大人可知这抚仙楼是如何倒塌的?”

他这一句话顿时点燃了所有的人好奇心,此案由宁泽主管,宁泽做事谨慎,纵使几位大人们手眼通天也打探不出来任何消息。

“如何?宁五郎手下那些人口风紧得很,我们到如今也没得一点信儿。”

“可不是,今天宁五郎、楚国公和郑卓元三人又带着人在帝京大肆查找,也不知在查些什么,下官听说,”这官员斜眼望了一眼昌王,见他面色有缓和,方继续说道,“下官听说就连殿下府上也有人过来查了。”

“不只是殿下,还有薛王、清河王、城阳王,兰陵、江都、宁陵三位大长公主,几位赐居京城的王爷老千岁,高宗、武宗朝的几位大主府上都被查了,好大的阵仗,看着倒是很唬人。”

看着这些人交头接耳议论纷纷的模样,谭宗顺的表情难免有几分不自然,他赶忙端起了茶碗作饮茶状,借茶碗来遮挡自己脸上的神情。

昌王对此事也是十分好奇,便道:“裴尚书既知内情,何不快快告诉我等?”

“是,”裴韫道,“抚仙楼在帝京经营数年,账目巨大,大理寺的人手不足,故陛下下旨在我户部借调不少官员前去协助秦国公查账,然秦国公一向谨慎,除了一干账目外,什么也不让我户部之人插手,我们也打探不出任何消息……”

“去去去,裴尚书莫要说这些没用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