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张衡后裔(1 / 2)

“《语文》和《自然科学》的教材已经有人负责编撰了,《思想品德》除了教授孩子们德行外,还需要传授他们法律知识,让他们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违法犯罪的代价是什么!

要为孩子们从小从树立一个良好的价值观。

这个时代孩子们的启蒙教育基本都是儒家经典,包括《诗经》、《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等,这些儒家经典没有问题,不过我还需要加上一本《法经》。

我们幽州的律法、政策、规划发展等重大事情,一直都是伯父与文若负责。伯父通晓《五经》,文若有王佐之才,当共同编撰《思想品德》。

今日伯父不在这里,等到他回到蓟县后,我会亲自和他说明此事,想必利国利民的大事,伯父定然乐意为之。”刘辩笑道。

“启禀史侯,您也说过,入学的孩子们会按照年龄划分,五岁为一级,六岁为一级,以此类推,一直到十四岁毕业。每级的学生会一起上课,岂不是每个学科需要十本教材,仅凭两人又如何编撰完成如此宏大着作?我等也愿意效犬马之劳,为天下百姓一起做成此事。”鲜于平正气凛然的说道。

鲜于平出身于幽州渔阳郡,鲜于一家是本地的豪族,他们这一代共有兄弟三人。

其两位兄长皆是习武,长兄鲜于辅目前在霍去病身边担任副将,次兄鲜于银则镇守渔阳郡的北境要地傂奚县,他自己目前担任的是刘虞身边的主簿,因为刘虞本人不在蓟县,则由他代替刘虞出席本次会议。

在座的其他人见到鲜于平如此大义凛然也要加入编撰教材的行列,皆纷纷附和的请求道。

刘辩当然知道他们所思所想,无非想要个青史留名的机会。不过,编撰教材确实并非两人就能完成。

思索片刻后,向众人说道:“诸位所言不错,编撰教材确实并非两人就能完成,既然大家都有心为百姓和大汉出力,我也不愿拂了大家的一番心意。

主编人选两名不变,不过每本教材还可以由五名参编以及两名文字审核人员构成,参编的工作主要是协助主编编撰教材,而文字审核人员的工作就是负责检查编撰好的教材是否有错别字以及其他不合理的地方。”

“多谢史侯,我等一定竭尽全力完成此事。”众人大喜的说道。

“本来就在蓟县任职的官吏们就算了,公达、子源你们一个担任渔阳郡太守、一个担任右北平郡太守,距离蓟县路途遥远,又如何能参与此事了?别因为此事耽误自己的本职工作,你们两位还是算了吧!”刘辩哭笑不得的说道。

蓟县本地的官员听闻此话,皆心中暗喜,一部分露出幸灾乐祸的神情,另一部分则露出同情的表情。

“史侯,您也说了,还有文字审核人员,荀某虽然不才,但是自认为检查一本编撰好的教材是否有错别字还是绰绰有余的,只要等教材编撰好了,我快马来此,不过数日就能完成工作,绝对不会耽误渔阳郡的任何事宜。

如果史侯不同意,我愿意卸任渔阳郡太守一职,专心跟随刘幽州与叔父编撰此教材。”荀攸郑重的说道。

“下官也与荀太守的想法一致,请史侯成全。”臧洪恭敬的说道。

“你们两位啊!既然都如此说了,就将文字审核的工作交给你们吧!”刘辩也无奈的叹息道。

“史侯放心,我们不但会竭尽全力的完成教材的审核工作,也绝不会耽误本郡内的任何事情。”荀攸、臧洪信誓旦旦的承诺道。

“此三科皆已经定下编撰教材的主要人选,唯有算术一科,我至今尚未寻到合适人选,不知在座的诸位可有推荐的人才?”刘辩也知道现在幽州的人才匮乏,向众人询问道。

在座的各级官员听见刘辩提问后,有的闭目沉思,有的四处张望,有的相互交谈,却并没有一人敢于上前推荐。

正在此时,坐在卢植身旁的张仲景突然说道:“我倒是知道一人,单论算术能力,在整个大汉恐怕无人能及,和我同乡皆是南郡人,并且所在县城非常近,中间只相隔一座宛城。

因为同是当地的士族出身,又同姓张,我们两家也相交数十年了,只是因为其曾祖父的原因,他们张家后人发誓,永远不在入朝为官,他目前就在其祖地南阳郡西鄂县教书为生。”

岳飞听见后,心里微微一动,脱口而出道:“南阳西鄂县人,又姓张,张神医所言之人莫非是我大汉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张衡的后人?”

“哈哈,没想到鹏举年纪轻轻,见闻却如此广博,佩服!确实是张衡的后人。

准确的说是张衡的曾孙张舒,当年张衡备受顺帝看重,常常跟在其左右。宦官集团害怕张衡在顺帝面前说他们的坏话,始终视其为心腹大患。在宦官们的不断谗言下,张衡最终被排挤出京城,前往河间为相。

当时的河间王刘政骄奢淫逸,目无法纪,治下豪绅联合在一起,为祸郡县。张衡到任后,严整法纪,打击豪强,暗中探得